世界热推荐:修一段涵洞 师傅变师父(图)

整修一新的涵洞被当做样板涵示范点,供职工现场观摩。张啸天 摄


(相关资料图)

作为名副其实的老师傅,李积宁在养护生产一线工作31年了。

2022年,已踏入退休门槛的他响应“职能归位、职责落地”的人员结构优化号召,突破自我参加“竞聘上岗”实现了角色转换,从压路机司机变为桥涵组组长。几十年的养护“老先进”能否胜任养护新使命,李积宁心中没底。

作为山丹公路段的90后桥梁工程师,交通工程专业毕业6年的杨晓磊被授权负责样板桥涵养护工程。自2022年桥梁管养能力提升专项任务下达以来,没有实操经验的他总是倍感压力。

眼下,令两人头疼的难题已上线——张掖山丹国道307线k2020处一座宽1.5米、高2米、长15米的涵洞亟待整修。正值雨水多发的汛期,涵洞的八字墙水腐蚀严重,从山坡上冲落的泥石挤占了本就不宽敞的洞内空间。

一个是专业过硬的年轻“科班生”,一个是工作几十年的养护“老把式”,这两位养路工开始了一段涵洞病害处治的过关之旅。

/ 第一关 涤垢洗瑕清淤泥 /

一米厚的淤泥在涵洞底部凝结成块,随着一次次过水冲刷,密度叠加、硬度惊人。

李师傅带头一铁锨挖下去,锨头受到重重阻力。杨晓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桥梁工程师,在方案图纸设计方面他信心满满,但在基础养护实操上却差强人意。因为涵洞矮小,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李师傅和其他养路工只能肩挑手扛,遇到坚硬的土壳就用洋镐一点点敲碎,遇到疏松的土质就用铁锨一铲铲挖出,在垃圾、淤泥和秸秆的发酵作用下,洞内味道刺鼻难闻,而高强度的劳动也让老师傅们的肩膀上脱了一层皮。尽管困难重重,架子车进进出出的速度却从未减慢,几方土在几天时间里就被清理一空。年轻的工程师不禁由衷佩服起老师傅们的“廉颇未老”,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

/ 第二关 千磨万击去腐蚀 /

淤泥清理后,涵洞露出了本来面貌。细看之下,涵壁表面坑坑洼洼,水腐蚀严重,放任不管就会造成砌体风化、开

裂,甚至导致渗漏水,危害涵洞安全。杨晓磊决定通过小型打磨机作业来彻底清除砌体腐蚀层。打磨机在逼仄的环境里连续运转,轰鸣声震耳欲聋,狭小的空间内尘土弥漫、碎石飞扬,人在其内佩戴两层防尘口罩也无济于事。杨晓磊看着和自己父母岁数相仿的老师傅们双眼通红、满面黑土,心中分外不是滋味。他去专卖店购买了防尘面罩和专业过滤口罩分发到师傅们手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和老师傅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终于将涵洞砌体的水腐蚀层清理干净。

/ 第三关 排除万难修涵身 /

在前面的关卡李师傅展示了他的高超手艺,这一关卡,杨晓磊决心要放出大招儿。他建议使用对涵洞保水、防裂和抗

压具有极大益处的聚合物砂浆来修复涵身。看着李师傅将信将疑的表情,他一言不发带头示范,按照规范要求开始标准化作业。先用高压水枪冲洗保持表层潮湿平整,再涂刷界面处理剂防止黏连。新材料在投入使用后就展现出优质性能,缩减了工程耗时。在老师傅面前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杨晓磊心里甚是高兴。但是这股喜悦劲儿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修复过程中,架模板和砂浆接触时间一长就出现黏连,使原本平整的表面开始拉毛。愁眉不展之际,李师傅主动支招儿,通过在板底刷油攻克了这一难关,保障了整体施工进度。小技巧也有大学问,课本上不曾提及的一线作业技术往往是老一辈公路人几十年实践积累的宝贵财富。科班生杨晓磊收回了心中的怠慢,在这一关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课外知识”。

/ 第四关 细致入微除病害 /

在一段时间的涵洞养护实践过程中,杨晓磊明白了照本宣科并不是最佳答案,结合实际才能应对有方,于是在铰缝处治时,他跟在老师傅们身后请教追问,对不同铰缝进行分类研判、专缝专补,经过现场核实数量、长度等数据,绘制裂缝分布图,制定修补方案,在新老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铰缝处治得均匀顺直。当只剩下八字墙修复和防排水设施维修处治这两项任务时,杨晓磊对自己的养护实操能力有了一定的信心,他撸起袖子加入作业,和老师傅们一起护坡找平、夯实抹面、砌筑排水沟,一边在陡坡上拉着安全绳保障安全,用脚下的搭架努力寻找着力点,一边控制好手上的工具均衡施力,完成一遍后再进行二次完善,直至涵洞修复的后续工程顺利竣工。

经历了一道道难关的考验,杨晓磊明显感觉到李师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前只当他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技术员,见面只会客套地打个招呼,现在则会拉着他一起盘腿坐在涵洞边的土坡上,就着盒饭讨论处治工艺,研究施工进度。杨晓磊也开始正视老一辈公路人的经验优势,一有闲暇就拉着李师傅一起讨论正在同步进行的其他几座桥梁的桥面铺装、护肩维修和支座更换等工程细节,在一老一少“面红耳赤”的“交锋”中,养护新理念在施工现场落地开花,环保新工艺在实践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就这样,杨晓磊给李师傅科普最新的桥梁养护工艺和材料,李师傅结合自己的养护经验提出工艺提升建议。不知不觉间,涵洞换了新装,师傅变成师父。

在桥梁预防性养护实践中,杨晓磊明白了实践是最快的成长良方,传承是公路事业发展的永续动力。他变得更加沉稳踏实,更加珍惜和老一辈养路人一起现场作业的机会。老师傅李积宁则在年轻技术人员杨晓磊的科普下,吸收了新的养护理念,尝试了养护新工艺,双方互促互助,碰撞出了共同进步的“火花”。

同心定能渡难关,这个汛期虽然暴雨连连、山洪频发,但位于西北小县城、国道307线上的这座涵洞却重新焕发出生

机活力,再次承载起排水安路、通车护桥的光荣使命。

在一次次新老养护人员的技术更新、师徒传承中,一架架桥梁更加稳固,一座座涵洞更加坚实,一条条公路更加平坦,一次次出行更加便捷,公路人“为国养路、护民平安”的精神薪火相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