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消息:“60后”公路人苏志林(图)
(资料图片)
历史的尘埃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时代的变迁阻隔不了精神的传诵。历久弥新的“八棵树精神”,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斗的人们。拉近历史的镜头,回望那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我们心潮澎湃。现在,让我们跟随“60后”公路人,一起重温“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精神力量。
苏志林,1963年出生,1980年参加工作,现任甘肃省酒泉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先后从事了养路工、小学老师、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员等相关工作。
苏志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正值全国公路大改造,为了GBM工程顺利完工,作为养路工,他和工友们每天都加班加点干工作,忙碌在养护一线。也许是因为年轻,他竟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也不在乎背井离家到僻乡的心酸,每天都过得充实且满足。
1994年,他在瓜州段当技术员,再次感受了基层养路工工作的艰辛。当时没有机械设备,需要手工完成沥青混合料搅拌、路面摊铺油砂等工作。炒油砂的工作是非常辛苦且危险的,需要一直站在炒盘上,脚下是滚烫的炒盘、下边是燃烧的火,一不小心,就有烫伤、烧伤的危险,因为炒盘上温度很高,平板布鞋穿久了鞋底就被烫化了,后来发的反绒皮鞋才有所改善。除此之外,将油料倒置在炒盘上,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装运沥青的人员一天需要反复倒置400桶沥青混合料,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他们的双手每天都被勒的一道道血痕,疼痛不已。这样的工作,这样的艰辛,放到现在,很多人是无法想象和忍受的。可是,这些养护工,却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忠于职守。
1996年,苏志林被调入酒泉总段修理厂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国道312线3054桥梁改造工程的任务。受领任务后,他和范爱芳、高英等几个工友立即起身前往,随行的只有一辆水车、一些蔬菜和粮食。到了项目所在地之后,放眼望去,茫茫戈壁上,除了荒草和天上的飞鸟,其他什么都没有,吃喝住行,完全需要自己想办法。为了在天黑之前有一个容身之处,他们立马开始行动,挖坑、做地窝子、和泥做炉子,就这样,开始了在这里的生活。地窝子虽然不冷也不热,但是很脏,每天睡觉起来,浑身上下都是沙土,简直就是一个“土娃”,但是他们却乐乐呵呵的。住地窝、啃干馍、喝冷水,这是公路生态建设的生动诠释,也是公路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在苏志林参与的十余项工程项目里,他觉得最累的就是永山段(永昌到山丹)路面工程。作为甘肃省第一条一级公路,参与施工的是省公路局所有的下属公路总段。由于工程任务重、工期紧,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保证按期完工。“奋战七天七夜不停歇”就发生在那个时候。每当夜晚施工时,专门有一人跟着摊铺机挪碘钨灯,灯火通明的道路上,一群人干的热火朝天,丝毫没有停歇,那景象,真是壮观。有这样一幕,让他至今难以忘怀:技术员汪国庄和王定德,在放线、铺稳定土时,突然倾盆暴雨,可他们仍然坚持工作,一刻也没有停,任由雨水打在身上、头上、脸上,最后浑身上下都是雨水,就像两个没有关的“水龙头”。“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很多人都有一种忘我的工作境界。他们有的是养路工,有的是技术员,有的是管理者,可不管是谁,不管多么平凡,他们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光热、自己的一切”,这是苏志林同志回忆过去工作经历时,由衷发出的感叹,这句朴实的话,却深深感动了我。“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说的不就是这样一群为公路事业无私奉献的人吗?
2015年5月18日,苏志林87岁的老父亲因病去世。当噩耗传来时,他正在肃北养护维修工程的施工现场忙碌。即使连夜赶回酒泉,他也没能在老父亲弥留之际与他见上一面。跪在老父亲遗像前,他泪流满面,内心是痛苦、自责的,作为儿子,他没能尽到“为人子”的责任,没能见到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在“儿子”和“公路人”两个身份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含泪处理完父亲的后事,他立刻赶回了繁忙的工地一线,这就是公路人,他们为公路事业奉献的太多太多,亏欠家人的也太多太多。
如果一条条公路是诗和远方,那么一个个公路人就是诗和远方的守护者。不管是“60后”的苏志林老同志,还是“70后”“80后”“90后”的你、我、他,“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在每一个公路人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作为公路人,传承“八棵树精神”,为推进公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