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3月31日召开
3月31日,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会召开。会议总结过去五年交通工作,部署2023年交通工作任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五年来,北京市交通行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着力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了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出行体系,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为73.4%,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达49%,创近10年新高。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稳中有降,2022年降至4.65,处于“轻度拥堵”级别。
2023年, 北京交通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持续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6%,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到26.5公里,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6。
交通出行结构持续优化
2022年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达49%
五年来,北京交通行业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全面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品质,持续改善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加快改善慢行出行品质,绿色出行体系得到优化,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持续增强。2022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4%。北京市成为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
市域内市郊铁路运营里程由183公里增至365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由608公里增至807公里,全市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1172公里、居全国第一。同时,实施轨道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实现6号线双向开行大站快车;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行,地铁网络化运营迈出实质性步伐;轨道交通全路网83次缩短发车间隔,11条线路最短间隔缩短至2分钟以内,列车旅行速度由35.8公里/小时提升至36.9公里/小时,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99.9%以上,路网整体列车服务可靠度提升182%,地铁运行质量效率国际领先。
发布实施《北京市地面公交线网总体规划》,推动公交与轨道融合发展,削减长大线路10条,新开微循环线路205条,与轨道站点50米接驳距离比例提升至84%。升级定制公交预约服务,开行线路376条,日客运量超过2万人次。科技赋能公交运营,实现了三级调度向二级调度的转变,实时公交、车厢拥挤度查询覆盖全部线路,市民出行体验更加便捷、舒适。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基本形成“五横、七纵、一环、五放射”网络,车辆运行速度由16.7公里/小时提升至18.6公里/小时。我市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加快推进慢行与轨道、公交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路权分配,减少公交车道与自行车道混行;实现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子围栏全覆盖。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日均骑行量达5000辆次,有效提升回龙观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完成二环辅路等慢行系统改造,建成朝阳CBD等一批示范街区,出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达49%,创近10年新高。
智慧交通助力绿色出行。基于多网融合的一体化绿色出行体系加速构建,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站式”服务(MaaS)平台,日均服务人数超450万。实现全市公共交通“一码通乘”,日均刷码近400万人次。
构建交通综合治理新格局
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稳中有降
五年来,本市依托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按照“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工作思路,加速“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构建“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赋能、赋权调动市、区、街道能动性,在全社会最大程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了单一管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真正走上交通综合治理的发展道路。
持续完善城市路网。广渠路东延、长安街西延等20余条高快速路和主干路建成通车。新增黄渠西路、杏林路近200条次支路。建成宋梁路北延、林萃路、科兴路等32条道路。城市道路里程达6209公里,路网主动脉和微循环进一步贯通。开展城市道路大修73项756.6万平方米、公路路面养护127项1416.8公里,大幅提升道路安全性及行车舒适性。
秩序治理成效明显。将全市堵点按照治理难度、治理周期、对系统影响程度分三级开展滚动治理,完成CBD等9处重点区域治理和112项疏堵工程,治理堵点乱点979处,提升了重点拥堵路段和区域的通行效率。加强违法停车治理,持续强化现场执法和非现场管控,推动停车自治共享、“随手拍”投诉等管理手段落地。坚持常态执法与集中攻坚相结合,严查严管交通违法行为,行车秩序进一步规范。2022年交通事故数较2017年下降14.7%。
精细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推进交通行业标准化建设,形成道路建设养护等7大领域33个专业标准体系,管理进一步精细化。靶向聚焦并破解静态交通管理、拥堵节点治理、电动自行车治理等难点问题,完成道路停车改革,1046条道路、9.2万个停车位实行电子收费并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加快停车动态数据汇集,备案经营性停车设施接入率基本实现100%。推广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子围栏技术应用,1181处规范停放区实现“入栏管理”。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医院周边交通治理并定期监测考核,通过“大手拉小手”、分时预约就诊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学校、医院周边拥堵。圆满完成超标电动自行车淘汰工作,全市超标电动自行车基本“清零”。
协同共治水平持续提升。培育国际化大都市先进交通文化,打造首都交通“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志愿服务”三大文化品牌,开展“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首都交通文明形象持续提升。拓展接诉即办共治渠道,聚焦诉求集中的重点共性问题,主动治理、源头治理,“接诉即办”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水平稳步提升,12328热线考核成绩处于全国前列。建立交通综合协同调度机制,持续加强重大活动、节假日、极端天气等重要时期交通综合协同调度,多渠道引导市民错峰出行,路网压力缓解明显。全力做好助企纾困工作,为30家重点“服务包”企业解决诉求事项200余项。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
形成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
五年来,交通行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开通运营,市域内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352公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铁路网基本形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建成大兴机场高速、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等陆侧综合交通体系。清河站、北京朝阳站和北京丰台站等铁路枢纽开通运营,我市“七站两场”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已形成。
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等建成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京礼高速北京段、大兴机场北线高速等建成通车,普通国市道实现与津冀68条公路连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3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183.3公里、总里程达1196.3公里,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更加有力。编制实施《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提升6号线、7号线、八通线3条轨道交通线路运力,开通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并东延至乔庄东、西延至良乡,加强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完成副中心公交运营改革,通过增加线网覆盖、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建成运河东大街等道路,中心城区与副中心间形成“三快两主”道路系统;持续推进与北三县连接,建成徐尹路,厂通路等跨界道路建设加快推进。
运输服务一体化加快形成。开行国贸地区与廊坊北三县通勤定制快巴,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环京通勤效率有效提升。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互联互通,北京首次开通跨省际航道和水上旅游运输。轨道交通与天津、上海等5个城市实现“二维码”一码通行。
2023年,推动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
持续构建绿色出行“一张网”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北京交通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当好首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市民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比达到54%,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6%,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2.9%,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到26.5公里,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5.45公里/平方公里,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6,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稳步下降,城市交通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迈进。加快推进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京雄高速全线通车,推进国道109新线高速、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加快承平高速、东六环入地改造、厂通路等建设。加快建成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城市副中心站、丰台站、朝阳站3个铁路车站配套交通设施建设。研究推进通勤定制快巴和定制公交试点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协调推进地铁平谷线建设。
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推进亦庄线等3条线路提速改造;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和接入城市轨道网,推进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城市副中心线西段整体提升工程。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加快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等71个轨道微中心建设;依托MaaS平台提供车站内外无缝衔接导航,丰富拓展线上线下“交通+生活”服务。加快推进M101线一期、12号线等轨道新线建设,开通16号线剩余段、17号线北段2条(段)线路。
推动地面公交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减少与轨道重复并行线路,优化调整线路65条,轨道车站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升到86%,优化重点区域地铁末班车接驳运输服务,研究地铁大客流车站采用公交分流方式。二是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地面公交提速方案,提高准点率。继续推进区域化集成指挥调度模式。针对就医、旅游、购物等出行需求集中场景开行定制公交。完善公交场站布局,建成文旅区西区公交中心站,推进福寿岭等场站建设。
持续提升慢行系统服务品质。一是强化慢行系统与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推进轨道车站出入口和主要公交站点建设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实现全覆盖。二是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品质提升。编制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进一步合理施划、科学优化非机动车停放区。开展8个慢行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实现北四环至西直门慢行路线贯通,持续推进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完善慢行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对城六区、通州区、经开区慢行系统实施考核评估和年度体检。三是持续推进水、路、绿三网融合。完成清河下段1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贯通,持续改善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建设50公里健康绿道、15条慢行林荫道,增加步行骑行舒适度。
持续推进道路建设养护。完善快速路网,持续推进京密路、北清路、安立路快速化改造,开工建设东五环远通桥改造工程。提升主干路服务水平,建成安宁庄北路、太平庄中街等,持续推进运河东大街东延等工程,开工建设顺黄路、东六环西侧路北段。提高次支路规划实现率,建成17条、开工建设16条。提升道路养护水平,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开展城市道路检查井井框井盖高差联合排查治理,推进600公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治理。持续开展“美丽乡村路”创建,示范创建“美丽乡村路”300公里,全市达到1000公里以上。持续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完成183处桥下空间治理工作。
持续提升交通现代治理水平。继续巩固道路停车改革成果,规范各区背街小巷停车管理;对改革车位开展使用效果评估、改进,实施未改革车位销账行动;持续开展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有效缓解居住停车矛盾。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景建设,进一步汇集公共停车场动静态数据;推动郊区停车设施信息纳入全市停车数据库,加快形成全市停车设施“一张图”。实现中心城轨道站点电子围栏监测管理全覆盖。完成20项市级疏堵工程。
大力培育“预约出行”行为习惯,在景区、商圈等停车场试点停车预约等,推动调节交通流量的时间分布。严格执行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中心城区三级医院平均预约就诊率达到90%以上;持续优化号源分配比例,有效解决就诊时段过于集中问题。热点旅游景区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落实“分时预约、分时游览”措施。
广泛开展社会动员,统筹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矩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交通综合治理。深化交通重点日多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处置机制,完善“事前预测研判和出行宣传引导、事中运力精准调配和协同处置等”措施,全力服务保障社会交通出行。完善“接诉即办”共治渠道,以小切口改革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高频共性难题。统筹各方力量,持续推进学校、医院、景点、商业综合体、火车站等重点功能区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严查违法停车、闯禁行等突出违法,严管客货运、快递外卖等重点行业交通违法,持续开展治超专项行动,统筹开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停车和行车秩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