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图)

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正导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进一步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环境污染问题频发,不利于人类长期稳定发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全球各国来说迫在眉睫。


【资料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 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深刻表明了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态度和决心。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交通运输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柴油等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燃烧消耗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出。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报告显示,交通运输部门是除工业、建筑业之外的三大碳排放源头之一。因此,交通运输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陕西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1.38亿人次、16.47亿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另外,陕西持续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2022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47.7亿元,其中完成高速公路建设资产投资223.3亿元。全省民用车辆保有量从2012年的318万辆增长到2021年的800万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众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发展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意味着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尽早达峰,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出台碳减排政策,而制定行业碳减排政策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影响行业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因素,从而识别出影响因素并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为更好实现陕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找准行业碳减排着力点,本文基于陕西省2010年至2020年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分解法,对影响交通运输碳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制定交通运输碳减排政策提供思路启发和对策建议。

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测算

目前,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两种。其中,“自上而下”法是在交通运输工具燃料消耗数值基础上,乘以对应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得到碳排放量;“自下而上”法,涉及到交通运输车型的分类、分类型车辆保有量、车辆行驶里程及单位行驶里程燃料消耗等较详细的数据。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度和可操作性,本文选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依据行业终端能源消耗数据,对陕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下,交通运输通常与仓储、邮政一起进行统计,合并列为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项目。实际中,由于仓储和邮政相对于交通运输而言,其占比可以忽略,因此在基于能源数据计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时,以此项整合数据为准。另外,考虑到某些年份的天然气、燃料油等分类能源消耗数据缺失,仅选取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等主要消耗能源种类进行计算。

基于2010年至2020年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分能源消耗数据,运用“自上而下”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方法,计算得出2010年至2020年陕西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其中,2010年,碳排放总量为448.87万吨;到2020年,为308.9万吨。2010年至2020年间,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之后保持稳定下降。分能源消耗结构来看,陕西能源消耗种类以汽油、柴油为主,是构成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2010年到2020年,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共下降208.05万吨,表明陕西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考虑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把2010年至2020年间陕西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进行时间序列分解,得出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运输强度、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具体贡献值、贡献率。若贡献率大于1,表示该因素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若贡献率小于1,则表示该因素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根据因素分解结果,从2010年至2020年,能源强度、交通运输强度、能源结构因素对抑制碳排放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来看,能源强度因素贡献值达到负386.96万吨,贡献率为0.676;交通运输强度因素贡献值为负319.24万吨,贡献率为0.9601;能源结构因素贡献值达到负17.09万吨,贡献率为0.9861。而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因素则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因素贡献值为525.26万吨,贡献率为1.7218,人口规模因素贡献值为21.57万吨,贡献率为1.5965。结合不同年份来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因素在年份轮替中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值始终为正值,贡献率始终大于1,对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产生稳定推动作用。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交通运输强度因素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在不同年份取向不稳定,其贡献值为负值且贡献率小于1的年份占比分别为60%、70%、90%,在总体中占比较大,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对交通运输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

陕西省交通运输碳减排对策建议

要想有效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应围绕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运输强度这三大关键抑制因素,以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和运输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陕西省交通运输碳减排对策。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提高居民绿色出行意识

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大量的交通运输需求,因此要加强交通运输需求管理,积极推动交通消费理念转变。在宣传推广层面,将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绿色低碳交通,引导公众尽量选择铁路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减少非必要出行,从需求源头上促进交通运输系统减排。在技术层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给公众提供高效的出行选择方案,避免绕行及高峰期远距离、长耗时出行,不断提高公众出行效率。

推动绿色出行创建 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方式

推进“全域公交”建设,建立健全以“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绿色出行系统,继续推进建设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通过规划调控、线网优化、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措施不断改善公共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促进共享单车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以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租赁等为主要形式的共享交通模式,构建多层次城市交通出行系统,切实保障绿色出行。

营造绿色出行环境,以关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实现非机动车与常规交通工具间的良好

换乘。

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 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

改变过去依赖于汽油、柴油等一次性能源的能耗结构,着力推进电力、氢能、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范围。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在公交车、出租车和城市配送等领域加大新能源车的配置比例,进而使新能源汽车在普及率和出行分担率方面得到实质提高。同时,在全省层面推广新能源装备标准化建设。

强化运输组织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综合各类信息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客货供需信息的高效匹配,降低车辆空驶和低效行驶率,在技术层面提升客货组织管理水平,

积极试点推广先进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持续对甩挂运输开展试点,加大多式联运推广力度,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为抓手,推进西安、宝鸡、安康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