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天下!“路二代”张峰 (图)
大道通衢百业兴。
(相关资料图)
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宁夏来说,一条条公路,就如同一条条“大动脉”和“毛细血管”,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连接着现在和未来。
他,是宁夏万千“护路人”之一。
建路、护路、畅路……在长达三十年的时光流转里,他远离城市与人群,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用汗水和智慧,用勇敢和担当,为宁夏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他养护过的路,平坦宽阔、笔直通畅,串起了一片风景、融溶了一片产业、造福了一方群众,为宁夏的脱贫致富贡献了一份力量。
他,就是宁夏公路管理中心银川分中心黄羊滩公路养护站养路工张峰,一位一辈子只做“养路”这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护路使者、凡人英雄。
年轻的“路二代” 青春因劳动而闪闪发光
青春是什么样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青春的回忆是五光十色的。
对于张峰来说,则是在流沙堵住半条路时,那一锹一锹铲沙的声音和阳光下的暴晒。
张峰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养路工。18岁那年,张峰接过了父亲的铁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路二代”。
“一定要好好干!路护不好,就容易发生事故,关系到的可是人命!”第一次出发去道班的那一刻,父亲的这句叮嘱,如刀刻斧凿般,印在张峰的心里。
而后这三十年,如同轻捻珠链,张峰时常回味这句话,越回味越觉得肩上责任重大。这28个字,从无华到闪光,成为这位新养路人的座右铭。
张峰养路生涯的第一站,在庙山湖道班,是一个从银川出发坐了8个小时的车,还需再步行7公里后才能抵达的地方。在这里,张峰和同事们负责一段17公里的道路养护,风吹雨淋是日常,满嘴沙子满脚泥都不算苦,最让大家头疼的,是一晚风吹,第二天路上那一缕一缕的流沙。
烈日炎炎,伙伴们的汗水一滴一滴砸在了路中间的流沙上,也砸在了张峰的心里。他处处留意、仔细琢磨路边固沙的技术,在发现铁路使用“草方格”固沙后,兴奋地向上级提议,却遇到一盆冷水:公路路基结构和路域环境与铁路有很大不同,不会成功。
不试试怎么知道!工作之余,从尺寸、深度到宽度、力度,年轻的张峰孤身一人一次次摸索着扎草方格的经验,在被沙“洗”了无数遍后,终于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张峰的首次“技术创新”,让“草方格”固沙原理走进公路,不仅减缓了对路基风蚀的力度,更极大降低养护工作量。这对整个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备受沙漠侵蚀的各条公路来说,都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至今,仍有无数条沙漠之路,用着20多年前张峰在庙山湖道班发现的“草方格”固沙法。
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把“敬业”上升为“精业”,就要努力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行家里手,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学历不高的张峰,在“精业”两个字上,一路狂奔。
手提肩扛的人工时代开始过去,迎接张峰这代养路人的,是机械时代。同时,养护中心也开始转型,不仅要“护路”,还要修路、养路、改建路,急需技术型养路人。
张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让他成为了大家的榜样:“这就是我们现代工人该有的样子!”
沥青是路的基础。但由于拌合机故障频发,常常导致沥青供料不足、延误工期。为此,张峰扑进图书馆、新华书店恶补相关书籍,钻到高温中的拌合机中用手一点点摸索,找问题、找堵点,最终成功优化改造了简单易操作、流量输出稳定、自带预热装置的沥青泵组件,有效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和能耗……
2015年,银川分中心试点引进微表处技术,45岁的张峰再次一马当先、啃起了“硬骨头”:通过对稀浆封层车的核心机件进行改造,实现了供水、加料、供油三同步。新设备不仅满足微表处技术的基本要求,还具备了连续施工功能,工效较常规设备提高了4倍。仅这一项,就为单位节约设备购置费100余万。
为提高水车的利用率,张峰反复琢磨,设计改装出适配水车的高压喷头,以满足多样化养护需求;发现第一代除雪车在非作业状态时也得保持低速行驶、对保通保畅极为不利后,张峰和同事们反复试验,将联动装置由一体式传动轴改造为分体设计,提高了除雪效率……
“咱们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张峰手把手教会了十来个徒弟,把创新的理念传递到身边每个人身上。
首届宁夏“最美公路人”、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40多张荣誉证书,彰显着张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32年前,张峰肩扛铁锹,意气风发走在公路上。32年后,身着橙色工作服的张峰倚靠在大型机械旁,依旧壮志昂扬。
“我不仅是一名老养路人,更是一名老党员,只有继续知重负重、勇毅笃行,才能以‘小我’成就‘大我’,真正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张峰说。
岁月悠悠,他本色不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