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精选!贵州农村公路建养模式参考(图)

农村公路进入以养护为主的发展阶段,面对建设红利进一步减少,超龄服役比例增大、交通量持续增长等挑战,破解规模化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及养护的难题迫在眉睫。贵州省农村公路养护由传统粗放式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初步形成了“日常养护地方化、小修养护专业化、养护工程项目化、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践经验,为建设好、养护好农村公路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贵州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持续优化。贵州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3万公里,其中县公路35898公里,乡公路48603公里,村公路88519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简易铺装路面里程为16.3万公里,很多沥青路正在超期服务,超龄沥青路里程大幅度增加,出现了“畅返不畅”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贵州启动了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拟在两年时间集中攻坚,改善1.5万公里县乡公路路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四化”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养护质量。

技术优势


(相关资料图)

“低碳”建设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

为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贵州省结合实际,制定《贵州省美丽农村路路面改善建设工程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选择两个项目作为试点,研究探索“低碳”建设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颁布实施《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设计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工程试验检测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工程施工技术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手册》。

“四化”养护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养护水平

贵州省农村公路养护由传统粗放式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初步形成了“日常养护地方化、小修养护专业化、养护工程项目化、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出行条件,促进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不改变原公路线形、以改善路面状况为重点的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

未来发展

技术体系更加健全

《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设计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试验检测指南》《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指南》的审核印发,不仅有效指导了贵州省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该模式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关于贵州省开展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试点,同时也为贫困地区解决县乡公路通畅问题提供经验示范。下一步将结合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取得的经验,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体系,切实指导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低碳”建设更加深入

路面基层再生利用、安防设施循环利用等方式,全面推广农村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公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践行了绿色公路的建设理念,也是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为路面加铺过程中原护栏的加高改造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下一步将在利用公路沿线荒地打造绿化美化工程、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结构设计、原路面材料“三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低碳绿色建设养护好农村公路提供经验和做法。

“四化”养护更加完善

日常养护地方化的实践,助力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在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中,采取“养护+扶贫”“专业养护+群众养护”的模式,吸纳公路沿线居民参与到农村公路养护中,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信息化,可全面快速完成诸如路况现状评价、养护管理压力分析、路网路况变化趋势研判和编制多年养护规划等工作,为养护决策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养护工程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变。养护工程项目化、小修保养专业化,可进一步提升了养护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公路养护降本增效,为形成“畅通安全、管养高效、服务优良、美丽文明”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将在“四化”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持续开展长寿命基础设施建养技术研究,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全面盘活养护管理数据资产,推动养护管理数据治理进程,打破数据孤岛,着力提升既有信息化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养护科学决策数字化的的转型发展。

实践案例

案例一:不改变原公路线形

在不增加征拆、不砍伐林木、不新占用农田的前提下,试点实施不改变原有公路线形、路基宽度、纵坡等技术指标,以改善路面状况为重点,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建设全过程,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形成了符合贵州山区农村公路建设的设计、检测和施工三大技术指标体系,为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案例二:路面基层再生利用

根据《贵州省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试验检测指南》,在对原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实际配合比、原有路基强度进行检测实验后,在满足实际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再生设备,就地再生水泥稳定混合料用做基层,水泥剂量多采用4%至5%,一般不宜超过5.5%。均匀撒布添加的碎石等外掺料和水泥,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满足路拱横坡设计要求。在混合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压实度达到《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的有关要求。

案例三:安防设施循环利用

农村公路建设基层薄弱,但大多不受标高限制,故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多采用在原有路面上加铺路面基层和面层或者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方式建设。路面加铺后,原有护栏有效高度被减小,护栏高度是影响防护能力的最重要指标,护栏高度不足可能导致大型车辆碰撞后翻越或骑跨护栏驶出路外,如果拆除重建,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故在县乡道路面改善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行废旧材料再生循环利用。为了解决路面加铺后波形梁护栏有效高度降低的问题,在对原有护栏按照精选检测的基础上加高,再利用从安全、美观、耐久性的角度出发,对腐蚀的原波形护栏板开展防腐翻新、对水泥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处理后再开展工程应用。通过在原护栏维持不动的基础上,在工程现场增设钢构件,提升护栏的防护能力,使之达到原设计的防护能力要求。

案例四:日常养护地方化

通过“创新企业+村社合一”集体经济、“企业+公益性岗位”的发展模式,让地方和公路沿线居民参与养护,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和农村公路养护增效“双赢”。

案例五:养护工程项目化

在实施养护工程时,充分结合工程投资少、施工内容单一,但又要兼顾专业性、统一性的特点,推行养护工程项目化管理,通过整体化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养护工程建设管理,提升养护工程品质,提高了实施整体效果。

案例六:小修保养专业化

农村公路全面纳入市场化管理后,养护企业充分整合资源,通过成立专业化队伍、开展专业化培训、配备专业化设备、进行专业化作业,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隐患治理和管养能力,尤其汛期农村公路水毁抢险机动能力更强。

案例七:养护管理信息化

全面实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县、乡管养机构的重心在“管”,养护企业主抓落实“养”,基本实现了“管养分离”。在推进养护实施过程中,依托贵州省“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了工作调度一张图、数据应用一个库、过程监管一条线的管理模式,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一桥一档”信息实现“管养部门+企业”双重管理,日常养护信息共建共享得到深化。

关键词: 农村公路 养护管理 工程项目